【暑期卓越学堂】学院“汉江帆”实践队探访石泉农业局—解码蚕桑富硒产业振兴密码
8 月 11 日,学院“汉江帆”石泉乡村振兴实践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农业局,围绕当地蚕桑产业发展、富硒特色农业及乡村振兴举措展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
谈及石泉县蚕桑产业的根基,农业局工作人员首先追溯到国宝 “鎏金铜蚕” 的渊源。1984 年,石泉县池河镇出土的汉代鎏金铜蚕,印证了当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成熟的养蚕缫丝产业,成为 “丝绸之路” 的重要货源地。这一珍贵文物不仅是石泉蚕桑历史的实物见证,更奠定了当地 “中国蚕桑文化之乡” 的历史地位。
(鎏金铜蚕)
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石泉蚕桑产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沃土。该县地处秦巴山脉腹地,汉江穿境而过,气候温润、雨量充沛,且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,非常适宜桑树生长。同时,山区独特的小气候有效减少了病虫害传播,为优质蚕茧生产创造了天然条件。
在产业升级中,石泉县以技术创新驱动蚕桑业发展,推广小蚕共育、省力化养蚕及自动化设备,但受土地分散和设备成本限制,普及仍渐进。县里建立“农户-技术员-专家”三级服务体系,强化病虫害防治和技术培训。政策方面,每年投入数亿元资金,专项奖补桑园建设、蚕种补贴等环节。同时,石泉依托富硒土壤优势,发展富硒大米、茶叶、鸡蛋等特色农产品,并通过电商与冷链建设拓宽销售渠道,打造出“石泉黄花菜”等知名品牌,助力农产品提质与国际市场拓展。
(实践队成员采访农村农业局负责人)
采访结束后,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石泉县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。从传承千年的蚕桑文化到因地制宜的富硒产业,从技术赋能的现代农业到畅通高效的产销体系,石泉县用实干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这些宝贵经验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“石泉方案”,也为当代大学生了解基层、服务三农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通讯员:刘振翔